“濕(shi)(shi)氣”不是規范的中醫詞匯,是“濕(shi)(shi)”的口語(yu)化表達(da),“濕(shi)(shi)”與“濕(shi)(shi)氣”本質上是一個概念(nian)。“濕(shi)(shi)”邪作為(wei)中醫的病因之一,有以下4個特點:
①濕性重濁:“重”,即沉重、重著之意。濕邪侵犯人體可使人體出現沉重、重著的癥狀,如身體困乏、肢體沉重、肛門墜脹等。“濁”,即渾濁、穢濁不清之意。濕邪為病,其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性質具有穢濁不清的特點,如黏液便、小便混濁、白帶等。
②濕性黏滯:黏,黏膩;滯,停滯。濕邪致病具有粘膩、停滯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癥狀的黏滯性,如濕滯大腸,大便粘膩不爽;二是病程的纏綿性,如長期身熱不退,自覺發熱,按其肌膚卻不甚熱。由于濕性黏滯,停滯于某些臟腑組織難以化解,故濕邪為病,病程一般較長,反復發作,纏綿難愈,如濕痹(關節炎)。
③濕性類水,水性趨下,故濕邪為病易侵犯人體的下部。人體下部的疾病多有濕邪為病的特點,如白帶病、肛竇炎、前列腺炎等。
④濕邪易阻遏氣機,從而損傷機體的陽氣。
因(yin)此(ci),當人們患病時出現精(jing)神困倦、食欲不(bu)振、口腔(qiang)粘膩、口渴(ke)卻不(bu)想(xiang)飲水等癥(zheng)狀,中醫(yi)認為這些(xie)癥(zheng)狀的性質特(te)點(dian)符合“濕”的特(te)點(dian),就認為其病因(yin)與濕邪有關或者有濕邪形成、留滯于體內了(le)。
如果生病(bing)時,有傷于(yu)霧露,或(huo)(huo)汗出(chu)沾衣,或(huo)(huo)水(shui)中(zhong)作業,或(huo)(huo)涉水(shui)淋雨,或(huo)(huo)居(ju)于(yu)潮濕(shi)(shi)之處等(deng)因(yin)素(su)存在,中(zhong)醫就認為是(shi)外(wai)濕(shi)(shi)。如果沒有這些外(wai)部因(yin)素(su),就可能是(shi)因(yin)為脾虛、肺腎不足(zu)導(dao)致(zhi)水(shui)濕(shi)(shi)代謝障礙而發病(bing),這種病(bing)因(yin)或(huo)(huo)疾病(bing)屬(shu)性就是(shi)內濕(shi)(shi)。所以(yi)說,濕(shi)(shi)既可以(yi)作為一種病(bing)因(yin),也可以(yi)是(shi)一種病(bing)理產(chan)物。
“濕(shi)”與疾病相關(guan),作(zuo)為描(miao)述病因病機的詞匯,脫離疾病孤立地談濕(shi)是沒(mei)有意義(yi)的。正常人沒(mei)有病,單純(chun)談“濕(shi)”有何意義(yi)?有些人因為脾(pi)虛(xu)、工作(zuo)環境(jing)等原(yuan)因,容易(yi)生濕(shi)或受濕(shi)邪入侵(qin),這是一種體質。體質只說明生濕(shi)的可能性大(da),在未病前也(ye)不是真的有濕(shi)。
適當(dang)吃肉(rou)不(bu)會傷脾助濕
將吃肉與脾胃受損關聯起來,這種觀點正確嗎?自古以來,中醫就沒有反對過吃肉。在《黃帝內經·素問》中有“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論述。其中的五畜是指牛、犬、豬、羊、雞五種動物。“益”即補益的意思。中醫認為,肉食是對以谷食為主的飲食的必要補充,對人體有滋養作用。《本草備要》《名醫別錄》等典籍對豬肉、牛肉、羊肉的功效有具體的闡述,并無吃肉生濕的觀點。相反,還有“豬肉利二便”“牛肉或可利濕”的認識。
傷脾胃的因素很多,飲食(shi)(shi)(shi)過(guo)饑、過(guo)飽、過(guo)冷、過(guo)熱、辛辣、煎炸(zha)、熬夜(ye)等(deng)才(cai)是(shi)讓腸(chang)胃受傷,導致(zhi)脾胃虛弱的主要原因。把肉(rou)(rou)(rou)食(shi)(shi)(shi)當作讓脾胃受傷的主要原因是(shi)沒有(you)道理的。相反(fan),適當吃肉(rou)(rou)(rou)有(you)益健康(kang)。長期不吃肉(rou)(rou)(rou)或缺少肉(rou)(rou)(rou)食(shi)(shi)(shi),也會嚴(yan)重影響健康(kang)。至于過(guo)食(shi)(shi)(shi)肉(rou)(rou)(rou)類當然不好,《素問(wen)》有(you)“因而飽食(shi)(shi)(shi),筋脈(mo)橫解,腸(chang)澼為痔”的說法,即(ji)飲食(shi)(shi)(shi)過(guo)飽會導致(zhi)腸(chang)胃筋膜松弛(chi)、擴張,出現腸(chang)鳴(ming)腹瀉(xie)、黏液便、痔瘡等(deng)疾病。
自我(wo)辨濕法僅可作(zuo)參(can)考
一是觀察排便。大便不成形、粘馬桶、用便紙多、便溏且排便不暢就是有濕。
二是洗漱時看舌苔。如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發膩,則說明體內有濕熱。
三是看刷牙反應。刷牙時有惡心,咽中不適,有痰就是有濕。
把癥狀與病(bing)因(yin)絕對(dui)(dui)關聯起來(lai),是不(bu)(bu)正確的(de)。絕大多數(shu)情況(kuang)下,一(yi)(yi)個癥狀可以由不(bu)(bu)同原因(yin)引起。如舌苔粗糙、發黃發膩(ni),惡心,咽中(zhong)不(bu)(bu)適(shi),有痰,也(ye)可能與胃(wei)熱(re)、胃(wei)失和降有關。即使看起來(lai)與“濕”直接相關的(de)大便(bian)稀(xi)溏、大便(bian)粘膩(ni),也(ye)不(bu)(bu)一(yi)(yi)定主要(yao)與濕有關,濕可能只占(zhan)很小一(yi)(yi)部分原因(yin),只是一(yi)(yi)個表(biao)象而已,很多時候(hou)針對(dui)(dui)“濕”的(de)治療無效(xiao)。濕是中(zhong)醫病(bing)因(yin)學(xue)說中(zhong)的(de)一(yi)(yi)種概念,自我(wo)辨濕方法僅可作為參考。判斷體內是否有濕,最好向有經驗的(de)中(zhong)醫師咨詢(xun)。
應用祛濕藥有(you)哪些(xie)禁忌
那么,是(shi)(shi)不(bu)是(shi)(shi)人(ren)人(ren)都要(yao)除濕?濕既然與病(bing)相(xiang)連,如果沒有病(bing),就沒必要(yao)除濕。即使生(sheng)病(bing)了,也(ye)不(bu)是(shi)(shi)“萬(wan)病(bing)皆濕”,還與風(feng)、寒(han)、暑、燥(zao)、火等病(bing)邪(xie)有關。因此,“萬(wan)病(bing)皆從(cong)濕治”沒有依據。
需要提醒的是,盲目祛濕會傷害身體。因為祛濕藥或食品要么苦溫、要么淡滲,一般都偏燥,使用不當會傷陰、傷津。尤其對于津液不足及血虛、陰虛之人,應該禁忌發汗、活血、利水,若再祛濕,會導致體內津液或陰血更加虧虛,體質更差或加重病情。
對于濕邪引起的疾病,建議以中藥為主、飲食(shi)為輔的方法治(zhi)療(liao)。因為藥之所以為藥,是因為藥比起食物來,藥性強,偏性大,功效也大。祛濕的食物,如紅豆、薏仁米、扁豆、赤豆等性質平和,藥性較弱,偏性小,所以可以藥食同用。
從(cong)保健角度(du)來看,對脾(pi)虛易生濕者,在疲勞(lao)、飲食不當時(shi)適當服用一(yi)些(xie)具有(you)健脾(pi)消食化(hua)濕的保健食品是(shi)有(you)益的,但無(wu)需長期、大(da)量服用。“過亦不及”“保健”過度(du)或對一(yi)些(xie)沒有(you)需求的人進行保健,都是(shi)一(yi)種傷害。
(來源:健(jian)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