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靜一分,慧一分”,養一團(tuan)清靜之氣,擎(qing)一片悠然心(xin)光,映照自己同萬(wan)物的關系(xi),這是獨處的本意。
工(gong)作(zuo)時(shi)我們忙前忙后,常(chang)常(chang)“周旋(xuan)”在同事(shi)(shi)、會議、電腦、文件等各種各樣雜事(shi)(shi)之間,幾乎(hu)沒時(shi)間“意識”到自(zi)己的存在。
下班后——
非單身人士還得圍著孩子、伴(ban)侶、父母團(tuan)團(tuan)轉,不得不被眼前的“茍且”所(suo)牽絆,同樣無法真(zhen)正(zheng)釋(shi)放(fang)自(zi)己(ji),所(suo)以(yi)才特別地(di)渴望“詩和(he)遠方”,想要(yao)一場說走就(jiu)走的逃離!
單身人士,也許會參加各種(zhong)各樣的Party、沉迷(mi)于各種(zhong)各樣的游戲、看最新的電視劇或綜藝......通過“玩”讓大腦放松,然而玩過之后,心靈(ling)還是倍感空虛、無聊、孤獨和失(shi)落……
為(wei)什么(me)?因為(wei)你不懂獨處。
在空虛的情況下,不懂獨處的人,很容易陷入深深的抑郁中,感覺人生一片黑暗,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正因為如此,學會獨處就顯得更加重要了。
獨處,跟孤獨或(huo)寂寞到底有(you)什么不同呢?
孤(gu)獨的人(ren),置身人(ren)海,猶(you)如(ru)孤(gu)身,內心疏離,徹底寂寞(mo)。
獨處(chu)的人,自愿如此(ci),以己為伴,享受當(dang)下,自得其樂。
可(ke)見,孤(gu)獨(du)是(shi)一種(zhong)消極(ji)的(de)心理狀態——感覺自己與(yu)他人隔絕,就是(shi)找不到聯接的(de)橋(qiao)梁(liang),即便與(yu)很多人在一起時(shi)也(ye)是(shi)如此。
它意味著(zhu)某種方向上的(de)懲罰,不(bu)(bu)足、不(bu)(bu)滿(man)、隔閡(he)灌(guan)注其中,它是(shi)由一種外在(zai)的(de)力量強加給你的(de)。
而獨處則是一(yi)(yi)種積極的生活方式——是你(ni)自己的選擇,是單獨一(yi)(yi)個人(ren)也不會(hui)感到孤獨的狀態。
獨處是刷新內心的捷徑,也是自我更新的機會;在獨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反思和感受自我的存在,還能深度體驗生活。
美(mei)國作家梭羅在瓦爾(er)登湖邊建起(qi)了(le)一座木屋(wu),過起(qi)了(le)自(zi)耕(geng)自(zi)食的生活,并(bing)在那(nei)里寫(xie)下了(le)著名的《瓦爾(er)登湖》一書。
這本書便是梭羅在(zai)大自(zi)然中獨處的(de)心得,此(ci)書處處流露出他對自(zi)然、對生命、對自(zi)由獨立的(de)熱愛。在(zai)他看來(lai),人活著就得聽從內心的(de)聲音,活出自(zi)己想要的(de)樣(yang)子。
有句(ju)話說得很(hen)對:“獨(du)(du)處(chu)時,靜美隨之(zhi)而來(lai),清靈隨之(zhi)而來(lai),溫(wen)馨隨之(zhi)而來(lai);獨(du)(du)處(chu)時,貧窮也(ye)富有,寂寞也(ye)溫(wen)柔。”
到底該如何獨處(chu)?給大家幾(ji)點(dian)小建議(yi)。
1、早(zao)睡早(zao)起,每天早(zao)上5:00至7:00是是最理想的(de)獨處時(shi)光(guang)。此時(shi)沒任何人打擾,你(ni)最能靜(jing)下心來(lai)(lai),可(ke)以(yi)用來(lai)(lai)看高(gao)質量的(de)書籍或進行深度思考。
2、午(wu)間(jian)休息的時(shi)間(jian),這也(ye)是獨處的很(hen)好(hao)時(shi)段,條件允許可(ke)以換一下環境,更能(neng)讓自己(ji)獲得高質(zhi)量的睡眠,記住(zhu):啥都不(bu)做,全心(xin)全意休息就(jiu)好(hao)。
3、晚飯后的半個小時之(zhi)內,可以躺沙發上靜靜地(di)想一(yi)下,憧憬一(yi)下,享(xiang)受(shou)一(yi)下,或出門(men)散散步(bu),反(fan)正(zheng)就是要減少家務、購(gou)物、飲酒或玩游戲等活(huo)動,完完全全地(di)放(fang)松自己。
蘇軾有句名言,“善養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勞”。獨處不僅是忙碌之間的停頓,更像是一次身心調整、精神蓄力。所謂“靜一分,慧一分”,養一團清靜之氣,擎一片悠然心光,映照自己同萬物的關系,正是獨處的本意。
(來源:實用心理(li)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