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靜一分,慧一分”,養一團清靜之氣,擎一片悠然心光,映照自己同萬物的關系,這是獨處的本意。
工作時我們忙前忙后,常常“周旋”在同事、會議、電腦、文件等各種各樣雜事之間,幾乎沒時間“意識”到自己的存在。
下班后——
非單身人士還得圍著孩子、伴侶、父母團團轉,不得不被眼前的“茍且”所牽絆,同樣無法真正釋放自己,所以才特別地渴望“詩和遠方”,想要一場說走就走的逃離!
單身人士,也許會參加各種各樣的Party、沉迷于各種各樣的游戲、看最新的電視劇或綜藝......通過“玩”讓大腦放松,然而玩過之后,心靈還是倍感空虛、無聊、孤獨和失落……
為什么?因為你不懂獨處。
在空虛的情況下,不懂獨處的人,很容易陷入深深的抑郁中,感覺人生一片黑暗,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正因為如此,學會獨處就顯得更加重要了。
獨處,跟孤獨或寂寞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孤獨的人,置身人海,猶如孤身,內心疏離,徹底寂寞。
獨處的人,自愿如此,以己為伴,享受當下,自得其樂。
可見,孤獨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感覺自己與他人隔絕,就是找不到聯接的橋梁,即便與很多人在一起時也是如此。
它意味著某種方向上的懲罰,不足、不滿、隔閡灌注其中,它是由一種外在的力量強加給你的。
而獨處則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是你自己的選擇,是單獨一個人也不會感到孤獨的狀態。
獨處是刷新內心的捷徑,也是自我更新的機會;在獨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反思和感受自我的存在,還能深度體驗生活。
美國作家梭羅在瓦爾登湖邊建起了一座木屋,過起了自耕自食的生活,并在那里寫下了著名的《瓦爾登湖》一書。
這本書便是梭羅在大自然中獨處的心得,此書處處流露出他對自然、對生命、對自由獨立的熱愛。在他看來,人活著就得聽從內心的聲音,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有句話說得很對:“獨處時,靜美隨之而來,清靈隨之而來,溫馨隨之而來;獨處時,貧窮也富有,寂寞也溫柔。”
到底該如何獨處?給大家幾點小建議。
1、早睡早起,每天早上5:00至7:00是是最理想的獨處時光。此時沒任何人打擾,你最能靜下心來,可以用來看高質量的書籍或進行深度思考。
2、午間休息的時間,這也是獨處的很好時段,條件允許可以換一下環境,更能讓自己獲得高質量的睡眠,記住:啥都不做,全心全意休息就好。
3、晚飯后的半個小時之內,可以躺沙發上靜靜地想一下,憧憬一下,享受一下,或出門散散步,反正就是要減少家務、購物、飲酒或玩游戲等活動,完完全全地放松自己。
蘇軾有句名言,“善養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勞”。獨處不僅是忙碌之間的停頓,更像是一次身心調整、精神蓄力。所謂“靜一分,慧一分”,養一團清靜之氣,擎一片悠然心光,映照自己同萬物的關系,正是獨處的本意。
(來源:實用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