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么(me)會經常焦慮?
1. 對未來(lai)發(fa)生的事不(bu)可(ke)(ke)預(yu)測,不(bu)可(ke)(ke)控制
人之所以會擔憂和焦慮,主要原因是擔心自己無法(fa)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qing)。如果我們(men)認為這(zhe)些事情(qing)可以掌控,就(jiu)問題不大;然而很(hen)多人常常認為自己無能為力,無法(fa)控制。
沒有(you)人愿意(yi)擔憂和焦慮(lv),但它常(chang)常(chang)不請(qing)自來。所以我(wo)們(men)常(chang)常(chang)聽人說,我(wo)真的(de)不想擔憂,可根本控制不了,不由自主啊!
有兩件事我們(men)都不喜歡:一是(shi)不可(ke)預測,二(er)是(shi)不可(ke)控制。
比(bi)(bi)如(ru)說,每次考試之前,如(ru)果你感到(dao)自(zi)己穩操勝券,就(jiu)不(bu)(bu)(bu)會(hui)焦慮;如(ru)果你不(bu)(bu)(bu)知道結果如(ru)何(he),也不(bu)(bu)(bu)知道誰會(hui)比(bi)(bi)你考得(de)更好,就(jiu)會(hui)開始焦慮。
擔憂(you)和焦慮是(shi)信使,它提醒我們(men)預防(fang)和準備解決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遺憾的是(shi),很多人以(yi)為擔憂(you)本身就是(shi)解決方法。
如果(guo)你(ni)問他(ta)為什么擔(dan)(dan)憂(you),他(ta)會說(shuo)如果(guo)不擔(dan)(dan)憂(you)就沒有(you)辦法準(zhun)備好(hao)。可(ke)如果(guo)擔(dan)(dan)憂(you)和焦慮本身就能解決問題(ti),那么當擔(dan)(dan)憂(you)、焦慮時(shi)就應該感到有(you)信心、有(you)把控(kong)感才對。
然而事實上,很多人往(wang)往(wang)越(yue)焦慮越(yue)煩躁,對問題的解決沒有(you)任何(he)幫(bang)助。
2.把擔憂和焦慮當(dang)成(cheng)敵人
那為什么在(zai)遇到不(bu)確定的事情時,我們就會不(bu)由自主地(di)被擔憂、焦慮的情緒所(suo)困擾呢?
這與我們應對不愉快事件的本能反應有關。大多數人(ren)碰到不愉快的(de)事就會產(chan)生負面(mian)情緒(xu),很少(shao)有人(ren)會把(ba)負面(mian)情緒(xu)當成(cheng)信使和朋友,常(chang)(chang)常(chang)(chang)把(ba)它們當成(cheng)敵人(ren)來對待。所以(yi),當一個人(ren)在(zai)遇到自己把(ba)控不了的(de)事情時,會有以(yi)下反(fan)應:
第(di)一,想方設法(fa)逃(tao)避(bi),所以焦慮的(de)(de)最常見的(de)(de)應(ying)對方法(fa)就是各種五花八門(men)的(de)(de)逃(tao)避(bi)路徑;
第(di)二,因為逃也逃不掉,所(suo)以繼續(xu)焦慮,讓(rang)自己深陷(xian)其中;
第三(san),對抗焦慮所帶來的一切感受,努力(li)消滅焦慮的感受。
一種情(qing)緒和行為的(de)(de)持續存在(zai),不(bu)管我們(men)認(ren)為多(duo)么無理,不(bu)可思議(yi),只要存在(zai),一定有它的(de)(de)道理,擔憂和焦慮也一樣。
有(you)(you)的人(ren)認(ren)為(wei),擔(dan)憂(you)和焦慮是一(yi)種(zhong)激勵,能促使人(ren)面對并解決問(wen)題;有(you)(you)的人(ren)認(ren)為(wei),擔(dan)心了事情就(jiu)不(bu)會發生;還有(you)(you)人(ren)這樣想,擔(dan)憂(you)和焦慮是一(yi)種(zhong)很好的素質(zhi),證明(ming)自(zi)己有(you)(you)責任感。
但是(shi),如果你認為(wei)擔憂和焦慮給你帶來(lai)了諸多好(hao)處,你可以繼(ji)續(xu)焦慮下(xia)去。只是(shi)在繼(ji)續(xu)之前想(xiang)一想(xiang),你的付出和回報之間(jian)是(shi)否平衡?
焦慮不是我們的敵人
焦慮不是我們(men)的敵人,而(er)是提醒我們(men)未來(lai)可能會遇到困難和(he)危險(xian)的朋友(you)。
所以,當你出現焦慮問題時,請停下習慣性的本能反應,接受焦慮所帶來的一切思想、情緒和身體方面的反應,就像接受一個朋友帶來的禮物一樣,不逃避,不對抗,靜靜地感受(shou)自己的各種反應。
當我們轉換(huan)了自己對待焦慮(lv)的態度時,焦慮(lv)自然就會降低很多。
人閑下(xia)來,一般(ban)都(dou)不會想好事。哈佛大學(xue)Germer老師的《Mindful Path To Self-compassion》一書(shu)中介紹了對(dui)人腦功(gong)能的研究發現:
人的大腦有一個部分,叫作默認模式網(wang)絡(Default Mode Network),位于頭部從(cong)前到后的(de)正中間;在專注做(zuo)事的(de)時(shi)(shi)候(hou)不活躍(yue)(yue),但在休息(xi)的(de)時(shi)(shi)候(hou)特別活躍(yue)(yue)。
它(ta)的(de)主(zhu)要功(gong)能(neng)有(you)三個(ge):
(1)形成自我意識(shi);
(2)反思過去、擔憂未來;
(3)尋(xun)找問題。
也就是說,人腦的默認狀態就是各種(zhong)擔憂。所以(yi),人閑下來,一(yi)般都不會想好事。
有個非常成功的(de)企業(ye)家(jia)跟我分享了他的(de)故(gu)事:
他有(you)幾天感到(dao)惡心,不想吃東西(xi),肝區疼(teng)痛(tong),想起他有(you)位朋友也是一開始有(you)這些癥(zheng)狀(zhuang),去醫院檢查(cha)發現是晚期(qi)肝癌,沒過(guo)多久就去世了(le)。他上網去查(cha)相(xiang)關信息(xi),越看(kan)越覺得自己像是晚期(qi)癌癥(zheng)的癥(zheng)狀(zhuang)。
看完(wan)信息,兩腿(tui)發軟(ruan)。想著自(zi)己一直拼(pin)搏(bo),從未停下腳步好(hao)(hao)好(hao)(hao)享受生(sheng)活(huo),也(ye)沒有好(hao)(hao)好(hao)(hao)陪陪愛人和(he)孩(hai)子,心中無限(xian)悲涼(liang)和(he)悔恨。
正值深夜,不想驚(jing)動(dong)家人(ren),勉強扶著墻(qiang)站起來,慢慢走到已經(jing)睡(shui)熟(shu)的妻(qi)子和孩(hai)子面前(qian),仔細地看(kan)了(le)看(kan)他們,心里想(xiang)是(shi)自己(ji)不久就要(yao)離開(kai)人世,該如何安排一(yi)系列后事(shi)。
第二天是星期天,也不能去醫院,他完全沒有力氣起床,就在床上躺了一天,也沒吃任何東西。怕家(jia)人(ren)擔心,他也沒有告訴家(jia)人(ren),只說可能是感冒了。
周一,他(ta)讓助理陪(pei)他(ta)到醫院(yuan)做B超(chao)檢查(cha),聞(wen)到樓(lou)下(xia)小籠(long)包子的味道覺(jue)得很(hen)惡心。因為(wei)腿軟不(bu)能上樓(lou),助理把他(ta)背(bei)到了B超(chao)室。
醫生檢查時說,里面有好幾個呢。他聽后覺得徹底完了,意思是轉移了唄。然后,醫生說是膽囊里有幾個小石頭,其他沒有什么。
他聽了不(bu)敢相信,問醫(yi)生:“你(ni)是(shi)說,我的肝里沒長東西?”醫(yi)生確定地說:“沒有(you)。”又調侃道,“你(ni)希望有(you)東西?”他拼命搖頭說:“不(bu)要(yao)不(bu)要(yao)。”
然后,他突然也(ye)不(bu)知哪兒來的(de)(de)力氣(qi)和精神,從床上躍身而(er)起,穿好衣服,頓時覺(jue)得肚子(zi)很(hen)餓,自己沖到(dao)樓下,找到(dao)之前聞到(dao)氣(qi)味都惡心的(de)(de)小籠包子(zi)店,點了(le)兩籠包子(zi),全部吃光。
他告訴我,當時他所有的癥狀全都沒有了(le),可之前(qian)真(zhen)的自己差(cha)點(dian)把自己嚇死。
知道了擔憂、焦慮、害怕(pa)、恐懼是人的(de)默(mo)認狀(zhuang)態,尤其是在(zai)沒(mei)什么事做、左思(si)右想的(de)時候,更容易沒(mei)事找事自己嚇自己。
所(suo)以,應對焦慮的最有效(xiao)方法是:行動!
行(xing)動時,我們沒(mei)有時間胡(hu)思亂想,而(er)且(qie)不管(guan)怕的是什么(me),都需要(yao)通(tong)過(guo)行(xing)動來化解。
記得世界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的關門弟子詹文明老師說過一句話:“行動治愈焦慮。”的確如此。
人(ren)之(zhi)所以恐懼(ju)和害怕,是給自(zi)(zi)己(ji)(ji)編織了一(yi)(yi)個可怕的(de)(de)(de)未來(lai),或(huo)者定了一(yi)(yi)個遠遠超出(chu)自(zi)(zi)己(ji)(ji)能(neng)力的(de)(de)(de)目標,又急于實現自(zi)(zi)己(ji)(ji)的(de)(de)(de)想法。目標的(de)(de)(de)不(bu)清晰和不(bu)確定加劇(ju)了自(zi)(zi)己(ji)(ji)的(de)(de)(de)焦慮。
當我們(men)清晰(xi)客觀地(di)知道(dao)自己的需求(qiu)和能(neng)力(li),又能(neng)夠腳踏實(shi)地(di)地(di)去行動時,焦慮就會(hui)減少。
當出現困擾時,明確困擾的本質(zhi),用量化所占時間的比重方法,會讓我們在迷(mi)霧中走向清(qing)晰,而清(qing)晰本身(shen)就會減輕焦慮。
(來源:海藍博士(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