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能力在兩到三歲第一次開始說“不”的時候形成
個體意識在12到16歲第一次開始說“你別管我”的時候形成,
權力危機在60歲到70歲第一次開始說“老了不中用了”的時候形成。
第二個叛逆期處在學齡期,將對孩子的學習以及今后的人生形成重要的影響,所以所有家長尤為關注。
“你別管我”這句話背后的心理是:我長大了,別把我像從前一樣當小孩子。
當孩子實在無法找到向家長證明他已經長大了的理由,于是通過做一些反常的不合情理的行為來證明他的個體意識不容挑戰和忽視,家長才意識到事情嚴重了而不知所措。。
1
家長首先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孩子從2歲到12歲基本都是無條件接受學習過程,我們可以把他們看作“小孩”。12歲以后的孩子,生理和心理上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特別是當孩子開始喜歡獨立完成某項事務起,我們應該把他們看作“大人”了。
2
給孩子自己做主的機會
孩子的個體意識形成后,會錯誤的認為聽話是長不大的孩子,因為大人的特點是可以自己做主。
于是反其道而行,做出讓家長不可理解的事情,才能“證明”自己長大了。
看作“大人”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把他們當作是家庭責任承擔者的一員。把孩子拿奇奇怪怪的錯事來證明自己長大了的心理,修正到拿孩子力所能及的學習外事務作為孩子長大了的證明。
*
舉例說明。
家里是做生意的家長,讓孩子獨立完成一次進貨與銷售的全過程。總之,家長是什么工作,就讓孩子去完成什么工作。既能讓孩子知道工作的不易,又讓孩子明白家長已認同他已長大。
3
讓孩子知道自己雖然長大,但還有很多東西要學習
在交給孩子一些應該大人做但孩子也可能完成的事情的同時,還要交給孩子更復雜,孩子極有可能完不成或完成不好的事。這樣可以讓孩子知道:“我已長大了,可以承擔一些家庭責任,但要想承擔更大的責任,還需要學習更多的東西”。
*
舉個例子
做銷售工作的家庭,讓孩子幫忙統計一下銷售數據,分析一下市場形勢并做出風險預測和應對方案。這就需要用到數學、地理、政治經濟、語文等各方面基礎。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做,讓孩子學習到這個過程,而又知道自己欠缺很多。做完后一定要給予肯定的評價,并說明不足之處。再說明這里面自己用到了讀書時的哪些東西,不直接點名學習的重要性,讓他自己去你家。另外,可根據偏科的方向設定任務。如家庭裝修設計交給孩子去做,就需要大量幾何運算,自己做肥皂可以運用到有機化學等。
4
宣傳好孩子為家里做的貢獻
只是做完前三點,只是基礎,孩子心里最重要的還是有一個將自己成果展現來證明自己的機會。
家長可以通過老師溝通孩子為家庭貢獻的事跡,要求老師給孩子予以肯定;爭取在開家長會時發言機會來表揚孩子為家庭做的貢獻等方式,讓孩子找到做這些事的榮譽感。
通過以上一系列的方法,即可以讓孩子找到自我價值,又可建立孩子正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