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hai)革命之后(hou),中國開始采(cai)用(yong)西(xi)方的(de)公(gong)歷,俗稱“新歷”,與中國舊有(you)的(de)歷法相(xiang)對。
1949年后則正(zheng)式采用公元紀年。
而陰(yin)(yin)歷也(ye)叫太陰(yin)(yin)歷,是以月(yue)亮圍繞地球轉動(dong)的(de)規(gui)律制定的(de)。
陰歷的一個(ge)月叫做“朔望月”。
每月(yue)(yue)(yue)初一(yi)為(wei)朔(shuo)日,十(shi)五為(wei)望(wang)日,“朔(shuo)望(wang)月(yue)(yue)(yue)”是月(yue)(yue)(yue)相盈虧的平均周期。
所謂“月有(you)陰晴圓(yuan)缺”,說的就是這個(ge)意思。
那(nei)么(me),舊有(you)的歷法是(shi)陰歷還是(shi)陽歷呢?其(qi)實都不算。
中國自古(gu)的(de)歷法是一種(zhong)陰陽(yang)合歷,一般稱(cheng)為“農歷”。
很(hen)多人認為農歷就是陰歷,其實二者還是有(you)差(cha)別的(de)。
陰歷的時間和(he)陽歷相比(bi),每年大(da)約(yue)差十一天。
如果完全按照(zhao)陰歷來,可能不(bu)出五年,我們就要(yao)在(zai)夏(xia)天過春節了(le)。
然而這種(zhong)情況并(bing)沒有發(fa)生,因(yin)為中(zhong)(zhong)國(guo)的歷法中(zhong)(zhong)有一(yi)項偉(wei)大的發(fa)明叫“置閏法”。
每(mei)19年(nian)中設(she)置7個閏月(yue),有閏月(yue)的(de)年(nian)份一(yi)年(nian)383天或(huo)384天,稱為(wei)閏年(nian)。
比如(ru)2016年、2020年都(dou)是閏年。
陸(lu)游的詩《蝸舍》中(zhong)有(you):“麥因(yin)多雨損(sun),蠶遇(yu)閏年遲”。
農(nong)歷又根據太(tai)陽的位置,把一年分為(wei)二十四個節(jie)氣,便(bian)于安排農(nong)業生產。
所以二十(shi)四節氣來自陽歷,而非陰歷。
但是,除了清(qing)明節(jie)之(zhi)外,中國的其他(ta)傳統(tong)節(jie)日都(dou)是根(gen)據(ju)陰歷設(she)置的。
如今(jin),屬于漢文化(hua)圈的人們每(mei)年仍要慶(qing)祝(zhu)春節、端午節、中秋(qiu)節等節日。
所(suo)以(yi)說(shuo),中國傳統的歷(li)(li)(li)法是(shi)結合了陽(yang)歷(li)(li)(li)和陰歷(li)(li)(li)的一(yi)種陰陽(yang)歷(li)(li)(li)。
它(ta)用置閏(run)法填補了陰、陽(yang)歷(li)(li)的時間(jian)差(cha),又用陽(yang)歷(li)(li)的規律(lv)制定了安排農(nong)事的二十四節(jie)氣。
在(zai)農歷的(de)時序(xu)中,人們(men)的(de)生活更加和諧一(yi)致,春耕(geng)秋收也得到了(le)有條不(bu)紊的(de)規劃。
日月相合(he)的農(nong)歷,其實用價(jia)值遠遠超過了(le)其他歷法(fa)。
它(ta)不僅僅是(shi)一種歷法,更(geng)是(shi)上下(xia)求索的(de)炎(yan)黃子孫們,千百年來生活(huo)經驗與智慧的(de)化(hua)身(s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