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明確反對寄宿制的(de)(de),如果把孩子(zi)和父母隔絕開來,就可以鍛(duan)煉出很強的(de)(de)自理能力——按照這樣的(de)(de)邏輯,孤兒院的(de)(de)孩子(zi)受到的(de)(de)早(zao)期教(jiao)育應該是最好的(de)(de)。事(shi)實上,在(zai)孤兒(er)院(yuan)長大(da)的(de)(de)孩子大(da)部分有較重的(de)(de)心(xin)理問題。
要(yao)培(pei)養(yang)一(yi)個(ge)出色的(de)孩(hai)子,父母(mu)必須(xu)有(you)這樣(yang)的(de)意(yi)識(shi)和自(zi)信:父(fu)母(mu)是(shi)最好的老(lao)師,親情是(shi)最好的營養品,餐桌是(shi)最好的課(ke)桌,家是(shi)最出色的學校。
我認為孩子在讀(du)大學前都不應(ying)該寄宿(su)。到了高中階段,寄宿(su)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會小很多,但仍(reng)然建議最好(hao)住在家里(li)。
(2)
寄宿制下長大(da)的孩子,是半個孤兒(er)院兒(er)童
關于(yu)孩(hai)(hai)子(zi)寄宿,贊成派(pai)認為(wei)可以培(pei)(pei)養孩(hai)(hai)子(zi)的(de)(de)自理能力和集體意識(shi),反對派(pai)認為(wei)缺少家(jia)庭的(de)(de)溫(wen)暖,不利于(yu)孩(hai)(hai)子(zi)的(de)(de)情感培(pei)(pei)養及智力發展。
我是明確反對寄宿制(zhi)的(de),如果(guo)把孩子和父母隔絕(jue)開來(lai),就可以鍛煉出很強的(de)自理(li)能力;
把孩子(zi)早早送入(ru)集體生活中,就可(ke)以有很(hen)好(hao)的集體意(yi)識、善(shan)于和人合作——按照這樣的邏輯(ji),孤兒院的孩子(zi)受到的早期教育應該是最好(hao)的。
事實上,在孤兒院(yuan)長(chang)大的孩子大部分(fen)有較(jiao)重的心理(li)問題,自我意識和合作意識往往停(ting)留在較(jiao)低層面——不是他(ta)們天賦不好,也不是保育(yu)員的(de)工作(zuo)不盡責,是他(ta)們被剝奪了正(zheng)常的(de)家(jia)庭(ting)生活和(he)父母(mu)之愛,從小缺少家(jia)庭(ting)氣(qi)氛滋養(yang),缺少和(he)親人的(de)情(qing)感及語言交(jiao)流(liu),以至于成年后(hou)在(zai)心(xin)理及能力方面表(biao)現出(chu)永久(jiu)的(de)缺陷。
腦(nao)神經科學已證實(shi),早期情感發育不良,會直接損害大腦(nao)的(de)正(zheng)常發育,使其(qi)結構異(yi)常,造成無法逆轉的(de)病理性(xing)改(gai)變。在(zai)這方面,羅馬尼亞曾犯(fan)過一個致(zhi)命錯誤。
二戰(zhan)后(hou),羅馬尼亞人口(kou)銳減,政府規定(ding)每個(ge)育齡婦女至(zhi)少要(yao)生(sheng)4個(ge)孩子并(bing)可以(yi)送到政府出(chu)資的國家教養院集體撫養。此后(hou)先后(hou)有6萬多名(ming)嬰兒一出(chu)生(sheng)就被送進教養院批量(liang)撫養。
這些孩子后來(lai)幾乎都出現行為(wei)(wei)異常(chang),大(da)多數(shu)智(zhi)力(li)低下,情感發育不良,不會和人交流,無法形成對視和對話,獨自坐(zuo)在(zai)角(jiao)落,不停(ting)地前后搖晃或不斷重(zhong)復某種刻板行為(wei)(wei),對陌生(sheng)人沒有恐懼感,也沒有溝通能力(li)——這種情況,我們可以稱之為(wei)(wei)“孤兒院現象”。
(3)
美國心理學家曾用獼猴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充分證明早年情感滋潤對一個有思維的生命到底有多重要。
心理(li)學家把(ba)一些(xie)幼小的獼猴和母親隔離(li)開來,在(zai)籠子里安裝了兩個“假(jia)媽媽”。
其中一個用(yong)硬邦(bang)邦(bang)的鋼絲(si)做成,但(dan)胸口上有奶(nai)瓶(ping),另一個媽媽用(yong)綿(mian)軟的絨布包裹,但(dan)沒(mei)有奶(nai)瓶(ping)。按(an)照(zhao)“有奶(nai)就是娘”的常理推斷,小猴子應該和有奶(nai)的“鋼絲(si)媽媽”更(geng)親近。
但小(xiao)猴(hou)子只有(you)餓(e)了才(cai)靠近(jin)鋼絲媽媽,一吃完奶,就回(hui)到(dao)了絨布媽媽身邊(bian)。這個細節讓我們看到(dao)小(xiao)生命內心本能的(de)向(xiang)往和恐(kong)懼,它們(men)對溫暖的(de)依戀和需求甚至超越了食物。
更(geng)令人(ren)警醒(xing)的是,這些(xie)獼(mi)猴(hou)(hou)成(cheng)年(nian)后,大多數性(xing)情冷(leng)漠(mo),不(bu)(bu)會交配(pei)或拒絕交配(pei),不(bu)(bu)能正常融入集體生活(huo)中,走路也蹣(man)跚不(bu)(bu)穩(wen),甚至連叫聲(sheng)都不(bu)(bu)正常,永(yong)遠處在(zai)猴(hou)(hou)子社會階層(ceng)的最下端(duan)。即使通過人(ren)工(gong)辦法讓一些(xie)母猴(hou)(hou)懷(huai)孕,它們也對小猴(hou)(hou)冷(leng)漠(mo)無情,殘忍虐(nve)待甚至咬死(si)自己的孩子。
獼猴和人的基因有94%是相似的,它(ta)們身(shen)上(shang)反(fan)映的這種“孤兒院(yuan)現象”說(shuo)明,溫暖的(de)懷抱、慈愛(ai)的(de)眼(yan)神、溫柔的(de)話語、肌(ji)膚相(xiang)親,是一個有智力(li)的(de)生命能正(zheng)常(chang)成長所不可(ke)或缺的(de)。
孩子(zi)(zi)從自然人(ren)成長為社會人(ren),必須依循(xun)成長秩序漸次(ci)展(zhan)開,宛如一(yi)(yi)粒種子(zi)(zi)必須依生(sheng)根、發芽(ya)、開花(hua)、結果的過程成長一(yi)(yi)樣(yang)。
孩子首(shou)先(xian)要獲得溫飽、安全(quan)感、愛和親情(qing)等這些自(zi)然需求,然后才能發展出(chu)更高一級的(de)自(zi)律(lv)、合作、利他等意識和能力。家庭的溫暖,尤其是母(mu)愛,是一(yi)個兒童成長必不可(ke)少(shao)的心理營養品。
送孩(hai)子(zi)寄宿,本質上是(shi)反(fan)自(zi)然(ran)、反(fan)天性的,是(shi)成人無(wu)視兒(er)童作為一個人的自(zi)然(ran)需(xu)求(qiu)、把自(zi)己(ji)的需(xu)求(qiu)強(qiang)加到孩(hai)子(zi)頭上。尤其是(shi)送孩(hai)子(zi)上全(quan)托幼(you)兒(er)園(yuan),是(shi)在(zai)孩(hai)子(zi)幼(you)年(nian)時(shi)(shi)期(qi)就急于去發展他的社會屬性,減少他和父母相處的時(shi)(shi)間。
這(zhe)樣(yang)的拔(ba)苗助長,讓孩子原(yuan)始(shi)的自然需(xu)求得不(bu)到滿(man)足,今后他的社會(hui)屬性也難正(zheng)常成長、無(wu)法正(zheng)常表達。
(4)
為(wei)事(shi)業打拼,不是對孩子大撒手的理(li)由(you)
有些家長(chang)說,我知(zhi)道寄宿對孩子(zi)不好,但工(gong)作實在忙(mang),沒辦法。
其實(shi),觀察我(wo)們身邊的(de)孩子,很容(rong)易明白一個事(shi)實(shi):兒童和父母(mu)感情的(de)建立,必須要有相處(chu)時間的(de)長度和頻次(ci)。孩子越(yue)小,對(dui)父(fu)母(mu)之愛的(de)要(yao)求越(yue)多(duo),對(dui)相處時間和(he)頻次也(ye)就要(yao)求越(yue)多(duo),這是兒童獲(huo)取安全(quan)感的(de)必需(xu)。
長期寄宿的孩子(zi),潛意識中既(ji)害怕被父母拋棄,又對父母有怨(yuan)恨,所(suo)以經常會表現出(chu)委屈、拒(ju)絕、過度纏綿和不可(ke)理(li)喻(yu)。
有(you)一次(ci)朋(peng)友聚(ju)餐,一對事業有(you)成、中年得子的朋(peng)友帶著5歲的兒子,據說(shuo)那孩子3周歲就被送(song)進北京市非常有(you)名的一家幼(you)兒園全托,自(zi)己(ji)會(hui)洗襪子內褲(ku)、睡覺(jue)起(qi)床都很(hen)自(zi)覺(jue)。
孩子看(kan)起來很聰慧、非常乖(guai),坐在媽媽旁邊(bian)默(mo)默(mo)地吃著飯。那天(tian)一(yi)起吃飯的另(ling)外兩個五六歲的小朋友一(yi)會兒就混熟了,吃完飯就跑到(dao)旁邊(bian)的沙發上玩兒去了。
而這個小男(nan)孩(hai)一會兒爬到媽(ma)(ma)媽(ma)(ma)懷里,摟著(zhu)媽(ma)(ma)媽(ma)(ma)的(de)脖子(zi)和(he)媽(ma)(ma)媽(ma)(ma)纏綿,過一會兒爬到爸(ba)爸(ba)懷里和(he)爸(ba)爸(ba)纏綿,看起來十分(fen)憂郁又煩(fan)躁,不說話,也始終不肯下(xia)地(di)和(he)小朋友玩兒,看得出內心有強烈的(de)不安全(quan)感。
事實上,寄宿造成的(de)(de)情感疏離,不(bu)僅(jin)僅(jin)發(fa)生在孩子心里,也發(fa)生在父(fu)母心里。缺少(shao)相處的(de)(de)長(chang)度(du)和(he)頻(pin)次,彼(bi)此間(jian)的(de)(de)情感聯結(jie)就會比較稀疏,愛的(de)(de)濃度(du)和(he)質量就不(bu)會高。
許多(duo)父母不能很好地(di)理解(jie)孩子,難以很好地(di)與(yu)孩子溝通,這與(yu)他們和孩子相處機(ji)會少,建(jian)立的感情聯(lian)結比較稀疏(shu)有關(guan)。
孩(hai)子(zi)幼小的時(shi)(shi)候,往往正是父母開始打拼的時(shi)(shi)候,但(dan)這不(bu)應該(gai)成為天(tian)天(tian)不(bu)見孩(hai)子(zi)的理(li)由(you)。年輕時(shi)(shi)誰不(bu)忙(mang)呢?想做(zuo)一件事(shi)總(zong)有理(li)由(you),不(bu)想做(zuo)一件事(shi)總(zong)有借口,再忙(mang)也(ye)要回家吧,哪怕每天(tian)只有半個(ge)小時(shi)(shi)和孩(hai)子(zi)相處,或者(zhe)幾分鐘都是有意(yi)義的。
只要父子(zi)間(jian)常聽到對方的(de)聲(sheng)音,母子(zi)間(jian)常聞到彼(bi)此的(de)氣(qi)味,家中就(jiu)會形(xing)成甜蜜的(de)氣(qi)場,這種氣(qi)場包圍著孩子(zi),讓他內(nei)心(xin)安全而(er)滋潤。時間是最有(you)彈性的東西,擠(ji)一擠(ji)就出(chu)來了(le)。
可加可不(bu)加的(de)班,不(bu)加;新(xin)上映的(de)大片,不(bu)看;朋友(you)邀約(yue)吃飯,少(shao)去;屋子很亂,由它(ta);睡眠不(bu)足,真的(de)很累(lei),累(lei)就(jiu)累(lei)點吧(ba),反正年輕……天下父母沒有(you)因為帶孩子累(lei)死(si)的(de),何況也就(jiu)幾年的(de)時間。
事實上,送孩子寄宿(su)唯一的好(hao)處(chu)是解脫父母(mu),想想我們的爺爺、爸(ba)(ba)爸(ba)(ba)甚至我們自(zi)己是如何(he)長大(da)的,如何(he)學會和人相處(chu)的,就知道寄宿(su)并不是培養孩子自(zi)理和合(he)作(zuo)能力的必經之路(lu),充其量只是個借口而已。
寄宿(su)非但不能讓孩子(zi)學會和他人(ren)相處,學會自立,反(fan)而削弱了孩子(zi)在這些方面的(de)潛能。當一(yi)個孩子在(zai)親情體驗方面極其欠(qian)缺時(shi),他(ta)只(zhi)能出于(yu)緊張(zhang)更多(duo)地索取愛,而不(bu)是學(xue)會施愛與(yu)他(ta)人;
當(dang)他在幼兒園或學(xue)校統(tong)一(yi)管理下只知(zhi)道(dao)服從時,他只能學(xue)會(hui)自我(wo)壓抑,失去個性,而不能學(xue)會(hui)合作與體(ti)諒。
還有一種(zhong)情況,是年輕(qing)(qing)父母(mu)由于(yu)工(gong)作忙,孩(hai)子交給老人帶,擔心(xin)老人過度(du)嬌(jiao)縱孩(hai)子,兩害相權取其輕(qing)(qing),不得已而為之選擇(ze)了寄宿(su)。
但我認為(wei),當(dang)家庭生活中有一個問題需要(yao)解(jie)決時,不能以(yi)犧牲(sheng)兒童利(li)益為(wei)代價,家長要(yao)慢慢想(xiang)辦法努(nu)力(li)協調和(he)老(lao)人的關系,慢慢用科學教育思想(xiang)去影響(xiang)老(lao)人,基本(ben)原則是不把難題交給弱(ruo)小的孩(hai)子去扛。
我女(nv)兒(er)圓(yuan)(yuan)圓(yuan)(yuan)上初(chu)中時就讀的是(shi)一所寄宿(su)制學校,當時我們自己作為家(jia)長對寄宿(su)存在的問題認(ren)識不清(qing)。
把一(yi)個年僅(jin)10歲的孩(hai)子拋到學(xue)校,一(yi)周才回一(yi)次家,不(bu)良影(ying)響是顯而易見的。盡(jin)管圓圓是個可以主(zhu)動化(hua)解問(wen)題的孩(hai)子,可那3年是我在教(jiao)育上感(gan)覺(jue)最力(li)不(bu)從(cong)心、圓圓狀態(tai)最不(bu)佳的3年。現(xian)在想來真是后悔。
孩子成長過程中會發(fa)生許多(duo)事情(qing),如果天天能(neng)見到父(fu)母,有什么問題、有什么想法(fa)就可以及時被(bei)父(fu)母察(cha)覺(jue),能(neng)和父(fu)母溝通,至少能(neng)在情(qing)感上得到及時的修復(fu)。
不要(yao)指(zhi)望孩(hai)子能把問題放一個(ge)星(xing)期,然后周末(mo)給(gei)你(ni)帶回來(lai)。3年(nian)的寄宿(su)生活,至今仍給(gei)圓(yuan)圓(yuan)留下一些負面的東西,“排毒”需(xu)要(yao)很多年(nian)。每次聊起來(lai)那3年(nian)的生活,我都內(nei)疚萬分。
所幸女(nv)兒高中沒再寄宿,狀態(tai)一(yi)天(tian)比一(yi)天(tian)好(hao),寄宿的負面(mian)影響才逐漸(jian)淡(dan)化。
(5)
全社(she)會都沒有認識到寄宿制的弊端
曾有人拿(na)出著名的(de)英國伊(yi)頓(dun)公學來證明(ming)寄宿(su)制的(de)優點(dian)。
實際情況是:第一,伊頓公學是一所男校,不(bu)招太小的孩子,一般學生年齡在(zai)13-18歲,已相對成熟;
第(di)二(er),學(xue)校的辦學(xue)思想比較先(xian)進,教師素質(zhi)比較高;
第三,學(xue)校(xiao)在錄(lu)取方面有較高的(de)條件,學(xue)生本身素質就比較好,并且(qie)學(xue)校(xiao)也能給學(xue)生帶來(lai)極大的(de)榮(rong)譽感和(he)成就感。
伊(yi)頓公學如同一頂王冠,搜(sou)羅了全國(guo)的頂級珍珠寶(bao)石而成,即使在英國(guo)也是不可(ke)復(fu)制的。所以(yi)它(ta)只能當(dang)一個特(te)例來看,沒有代表性。
我認為孩子(zi)在讀大學(xue)前都不應(ying)該(gai)寄宿(su)。到了高中(zhong)階(jie)段,寄宿(su)對孩子(zi)的負(fu)面影(ying)響(xiang)會(hui)小很多,但仍然(ran)建議(yi)最好(hao)住(zhu)在家里。
遇到有(you)家長(chang)問我是否應該為了擇校而讓孩子(zi)去寄宿,我總(zong)是回答,哪怕上(shang)一個(ge)條件差些的學校,也(ye)一定要讓孩子(zi)天天回家。
為了重點校(xiao)而去寄(ji)宿,是非常不合算的一件事(shi)。表面上暫時能獲得一些東西,但從長遠(yuan)看,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正(zheng)如(ru)蘇聯教育(yu)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最好的寄宿學校(xiao)也不能代替母親”。
可惜,這個(ge)觀(guan)點(dian)在(zai)當下還是不能(neng)為(wei)大多數(shu)家長甚至有時也不能(neng)被孩子(zi)接受。
我見過一(yi)個(ge)孩子,在小學(xue)階段(duan)因故和媽(ma)媽(ma)分開幾年(nian),不在一(yi)個(ge)城市生活,上初中(zhong)時為了(le)上省(sheng)級重點校再次選擇寄(ji)宿。
看著(zhu)小小的他和媽媽在(zai)一起(qi)時的纏綿(mian),以及眼(yan)神中時時流露的憂郁(yu)和緊張,我對孩子(zi)說還(huan)是選擇(ze)一所(suo)在(zai)媽媽身(shen)邊(bian)的普通學校吧,能天天見到(dao)媽媽比上重點(dian)校重要。
孩子很不(bu)滿(man)意我這(zhe)樣說,堅(jian)定(ding)地搖搖頭,不(bu),上(shang)重(zhong)點校重(zhong)要(yao)!
(6)
在廣大(da)農(nong)村,大(da)規模(mo)“撤(che)點并校(xiao)”使數百萬農(nong)村兒童早(zao)(zao)早(zao)(zao)過(guo)上寄宿(su)生活,許(xu)多(duo)兒童出現(xian)心理健康問題,厭學、輟學情況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多(duo)。
這種情況,我(wo)認(ren)(ren)為除了教育政策(ce)的(de)失(shi)誤(wu),更重要的(de)原因,是全社(she)會都沒有(you)認(ren)(ren)識(shi)(shi)到孩子(zi)和母親相處的(de)重要性,沒認(ren)(ren)識(shi)(shi)到寄宿制的(de)弊(bi)端。
孩子不是(shi)無知無覺、沒有感情的土豆,可以隨意集中、裝筐裝袋地歸(gui)類(lei)存放。
保障兒童和父母在一起,應成為(wei)一項基本(ben)國策(ce)。一切(qie)涉及兒童利(li)益的社會問(wen)題,都應在不影響(xiang)兒童身心健康成長(chang)的前提下(xia)去解(jie)決。
英國(guo)經濟學家(jia)亞當·斯密反對讓孩(hai)子上寄宿制(zhi)學校(xiao),他認為孩(hai)子長時間和父母分離(li),會(hui)使(shi)家(jia)庭倫常(chang)和家(jia)庭幸福遭到最(zui)根本(ben)的(de)破壞。
任何東西,都(dou)不可能彌補寄宿生活給孩子帶來的傷害(hai)。他說,家(jia)(jia)庭(ting)教育是(shi)自然之神(shen)設置的,完整的家(jia)(jia)庭(ting)教育才是(shi)培養智(zhi)慧的途徑。
孩子真(zhen)正屬于父(fu)母的(de)時間只有(you)十幾年(nian),如果不珍惜和(he)孩子相(xiang)處的(de)時間,就錯過了生命中許多(duo)美(mei)妙的(de)時刻。
要培(pei)養一個出(chu)色的(de)孩子,父母必(bi)須有這樣的(de)意識和自信:父母是(shi)(shi)最(zui)好的老師,親情是(shi)(shi)最(zui)好的營養品,餐桌是(shi)(shi)最(zui)好的課桌,家是(shi)(shi)最(zui)出色的學校(xiao)。